传承伟人思想,铸就时代栋梁
9月6日,午后阳光洒满校园。中山大学第三教学楼讲学厅内,一场关于荣耀、坚持与使命的讲座,为2025级新生开启了大学时代的“第一堂奥运冠军体育课”。本次活动由体育部主办,体育部副主任张新萍教授主持。她向新生隆重介绍了中大卓越的奥运冠军师资团队——四位奥运冠军和一位世界冠军,包括罗微副教授(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跆拳道67公斤级冠军)、张洁雯副教授(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羽毛球双打冠军)、焦刘洋副教授(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200米蝶泳冠军)、杨伊琳老师(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体操团体冠军)以及田靓老师(2007年德国赛艇世界锦标赛冠军),充分彰显了学校一流的体育师资实力与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。本次课程的核心,正是传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亲手奠定的“强国强种”、“尚武精神”的百年体育思想。
张新萍副主任特别说明,由于另外三位奥运冠军正征战第十五届全运会赛事未能出席,本次讲座由张洁雯副教授作为冠军团队主讲教师。张洁雯以“自律即自由”为主题,从清晨5:50的晨练讲起,诠释了运动员的日常坚持。她坦言童年时并未主动选择羽毛球,是母亲的期望让她接触到这项运动,并在过程中逐渐领悟“责任”的真谛——从为家人到为国家,责任感成为她永不放弃的动力源泉。
她以自己三届全运会的参赛经历为例,讲述了荣耀背后的坎坷:首战前夕脚部受伤,在无麻醉状态下缝合五针,最终顶住主场压力逆风夺冠;第二次距离金牌仅一步之遥,收获三枚“刻骨铭心”的银牌;第三次因战术调整与原配搭档拆散,与团体金牌失之交臂,经历了长达半年的自我怀疑与疗愈。这些真实而充满伤痕的故事,深刻定义了“咬牙坚持”的意义。转型进入中大任教后,她将冠军精神融入育人实践,不仅教学生打球,也教学生面对挫折不气馁,最终获得多项优异成绩,背后是她与队员们无数个周末与假期的艰苦付出。她说,体育的本质是教育,它教会学生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去争取胜利,并体面、有尊严地面对失败。中大羽毛球队追求的是“站上领奖台的快乐”而非“训练时松散的快乐”。她提到,“天道未必酬勤,努力未必成功”,但努力是一种人生态度,它教会人们持之以恒、永不放弃。即便最终未能成功,努力的过程本身已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。这席话为大学新生注入了一剂清醒而温润的强心针。
讲座下半场,张新萍副主任回顾了中山大学的体育文化基因。她引述孙中山先生“欲图国力之坚强,必先图国民体力之发达”的教诲,指出这一思想不仅是中大建校的精神源流之一,更是当今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百年前,国民体魄与精神双重疲弱,中山先生倡体育,旨在救国强种。她将这一历史宏愿与当下时代相联系,指出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,强健的体魄、顽强的意志和协作的精神,对当代大学生成长为国之栋梁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详细解读体育课程规定与体测要求后,张新萍副主任向新生提出了四点旨在成长的行动目标。一是夯实健康之基:大学期间体测成绩不仅要合格,更应力争优秀,为未来奋斗奠定坚实的身体基础。二是掌握运动技能:至少学会1-2项能够终身参与的运动项目,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。三是扛起时代之责:厚植家国情怀,勇于承担责任,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洪流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。四是追求全面发展:高度重视体育锻炼,深刻理解其育人价值,努力实现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。这四点期待从具体的体测目标到抽象的精神塑造层层递进,为新生勾勒出一条清晰而全面的成长路径,将孙中山先生的体育思想转化为新时代中大学子的具体行动指引。
本次讲座不仅是一次课程宣讲,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与理想的传承。它让新生深刻认识到,在中山大学,体育不仅是必修的学分、强健体魄的途径,更是人格塑造、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重要一环。“强国强种”的精神火种,在一代代中大人手中传递,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。
初审:姚颂华
审核:仇亚宾
审定发布:凌春贤